理性看通胀 治通胀不能矫枉过正
由于国内外的多重因素,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担负宏观调控的有关部门把稳定物价、防止通胀加剧列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许多媒体也从民生角度关注物价问题。笔者认为,物价,特别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关乎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更科学、理性地对待通胀问题,不要矫枉过正。
在经济学意义上,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通常以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数量指标。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特别是只有固定收入的低收入者来说,通胀意味着东西都涨价,当然是绝对的坏事。但以理性的态度看,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整体经济发展,对既包括买主也包括卖主的市场参与者中的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说,并非全是坏事,而且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分析通货膨胀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首先要看通货膨胀的程度。学界通常将通货膨胀分为温和、严重和恶性三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物价指数计算方式不同,各国对通胀严重程度的界定标准不尽一致。中国学界有种说法,温和通胀是指年通胀率在5%以下,5%至10%为严重通胀,而年通胀率达到两位数就属恶性了。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17版一书中则认为,通胀年率达到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百万才算恶性;50%甚至100%的通胀率仅属“加剧”级别。
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萨氏标准的恶性通胀,给经济和国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只能用“灾难”一词形容。改革开放后,中国也曾有过中国标准的恶性通胀。如今回过头来看,以此为代价换来了价格闯关成功,奠定了市场机制的基础。但今天,不论是经济决策者,还是普通百姓,没有人愿意再重温那一幕。
至于温和通胀,则如萨缪尔森所说:“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多。”“一个可以预期的缓慢上升的价格水平看来还是能为经济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 ” 就 中 国 来 说 , 不 论 是 为 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还是为了实现工业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长远目标,在今后可以想见的一个时期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此可能还离不开一定程度的通胀作为润滑油。
中国经济现在还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任,其中既包括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收入分配、出口与内需比例等多方面的结构调整。只要通胀处于可控范围内,就可以在许多方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例如,通胀情况下,人们储蓄意愿低落,更倾向于及时消费,这就有利于扩大内需;内销产品价格上涨,可刺激厂商更加注重开发国内市场,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即使整体价格水平上涨,产能过剩或粗制滥造的产品未必能跟风涨价,这比行政手段能更有力地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农副产品涨价,至少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可能。
当然,为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而容忍适当通胀的代价,不能只让中低收入人群承担。这要靠转移支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